登 入

加入最愛
古寧頭戰役的歷史意義
2009
11/28
22:57
盧昱錡
新北市
撰稿
分享
瀏覽 (631) | | | |
2009-11-28 22:57
盧昱錡 新北市 撰稿

金門自古以來就因為居要津,地控險要,而有「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勢。民國四年始創縣治,民國二十六年抗戰軍興,金門淪入日寇鐵蹄,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金門光復;民國三十八年,中共部隊渡江南犯,東南半壁山河變色,中央政府遷播來台,國軍轉進台澎金馬。金門因地處閩海,扼閩南交通之咽喉,乃一躍而成確保台澎之前鋒。

由於反共軍興,國共隔海對峙,更使金門此一區區小島的戰略地位明顯提昇,中共視金門如芒剌在背,欲除之而後快。因此,自民國三十八年「古寧頭戰役」至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這十年間,飽受中共炮火無情之洗禮鍛鍊而始終屹立不搖,成為砥柱中流的英雄島。

民國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夜,中共部隊分乘各型船隻二百餘艘,計約二萬餘人,自蓮河、澳頭、大嶝發航,進犯金門本島。二十五日凌晨國軍於島北海面猛烈轟擊,來犯共軍雖傷亡慘重,仍強行於壟口、東、西一點紅附近朝古寧頭登陸,並流竄至西山、觀音亭山、安岐、西浦頭一線。

國軍斷行逆擊,雙方於上述地點及湖尾、林厝、南山、北山展開激戰,由火力戰而至白刃戰,國軍海空軍並配合作戰,人人奮勇爭先,先行燒燬中共各型帆船於海灘,斷其退路增援,繼將殘餘共軍悉數迫至海岸聚殲,前後歷經五十六小時激戰,計俘中共部隊七千餘人,連同為國軍殲滅者二萬餘眾,鹵榮獲武器無數,史稱「古寧頭大捷」;是役於反共局勢逆轉之中,實具有底定中興大局,開啟國運之重大意義,更可斷言此役實關係今日台澎金馬四十餘年之自由民主與繁榮。

上傳時間:2009-11-28 22:57
免責聲明:本文來自 盧昱錡 ,不代表天眼日報全球網路新聞網站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