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高雄「生態城」生根策略─推動綠色產業發展
大高雄地區的國土空間,在長期重工製造業產業的發展下,促使高雄都會區生活空間亦產生多核心的發展,除了以苓雅區為主軸的文教生活圈外,北高雄(左營、楠梓、三民)與南高雄(前鎮、小港)又個別成為兩端相對獨立的生活圈,這兩個生活圈又各自與仁武、大寮形成縣市共同的生活空間;高雄縣的發展則在「三山共榮」的發展架構下各自成為一個獨立生活核心。有鑑於此,高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爰與台灣智庫合作於昨(9)日辦理「高雄縣市空間資源整合與發展規劃」座談會,由都發局長盧維屏主持,邀請學者專家包括台灣智庫董事郭建中、高雄縣政府景觀總顧問王立人、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助理教授吳文彥及立德大學資產管理與城市規劃學系助理教授岳裕智等人參與。
台灣智庫於座談會初步建議市府,對於大高雄的內部空間治理機制,應朝向打造生態環境為主,配合國土空間的四大分區、產業結構的轉型,以三大生活圈(高雄都會核心區、岡山生活圈、旗山生活圈)為主體,在生態城市的發展理念下,應該串連主要的交通建設,並避免都會區擴散影響國土空間的保育發展。
此外,台灣智庫認為應重新檢討現行的都市計畫區規劃,並將農業發展區與城鄉發展區重疊處,藉由生態社區的規劃,以及重整社區協會的需求,避免縣市合併後,過度的都市擴大、蔓延;並應建立特色農村社區、主要次都會中心的外圍綠帶等規劃,協助這些生活圈內的農業社區的發展,藉此對工業區進行限縮與轉型規劃,創造大高雄市發展成為生態城市的有利空間條件。
都發局長盧維屏表示,大高雄合併以後,治理的難得更高,空間、土地及資源都該儘可能的思考,對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而言,五都的治理將成為台灣治理的新頁,如果能夠清楚就要儘量清楚,未來充滿希望,尤其在八八風災之後,地方政府面臨新的災難及新的考驗,對城鄉的分工都將有更複雜的反省空間,值得大家用各自的角度及不同的觀點一起來探討。
台灣智庫表示高雄有嚴重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問題,相較於台北市(272平方公里)或台北縣(205平方公里)的0與6處的土壤與地下水汙染,但在高雄市僅僅153平方公里土地上卻有41處的土壤或地下水遭到汙染,高雄縣後勁地區有177公頃的土地污染,大高雄平均碳排放為全國2.67倍、全世界7.37倍,推動低碳家園,以解決CO2排放過高問題,已成為迫切議題,未來大高雄應轉型為生態城,其生態城的概念是新生活方式,也是大高雄發展新產業的契機。
台灣智庫建議,可配套發展的14項產業,包括:節能減排,可持續的能源供應體系,土壤改良,綠色交通模式,水生態,通訊等基礎設施保障,綠建築設計、綠建築材料、綠建築施工,廢棄物回收,景觀設計,可回收的材料,沼氣收集處理提?成生質燃料等。建議大高雄可選定旗津、仁大、橋頭、美濃、路竹等處建構生態城示範區。
經由與會者討論,本次座談會初步提出對大高雄推動生態城市的5項建議,包括:大高雄都成立常態性跨局處生態城政策推動小組;大高雄都成立低碳城市大型研究中心或生態城研究中心,放置於高雄的大學院校內,以便進行產官學合作;市政府經發局下設能源科,專責處理產業轉型、節能減碳、智慧電網之推動工作;成立高屏自來水公司,處理水資源循環問題;後勁五輕遷廠後,建議該地區併同仁武、大社一帶工業區、橋頭新市鎮,可規劃做為生態城示範區可以建構成大高雄生活智慧實驗城(LivingLab),建立城市資訊化管理平台,市府本通過資訊網格化管理,實現產官學的整合,在生活智慧城的系統下,對區內的人民提供食、醫、住、行、育、樂的多元服務,可創造民眾更便利、幸福的環境品質,最後台灣智庫團隊建議大高雄新政府應去推動草擬「生態城發展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