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入

加入最愛
論「品格」
2010
05/14
22:40
吳秉謙
花蓮縣
撰稿
分享
瀏覽 (373) | | | |
2010-05-14 22:40
吳秉謙 花蓮縣 撰稿

所謂「品格」,以字面之解釋指的是一個人的品行與人格,而品行則包括一個人的人品和德行,另人格應是人在面對生活中之人、己、事、物、環境所顯現的獨特個性;若是要評斷一個人是否具備品格,絕不是從外在衣著華裳的身份包裝便可得知,而是是觀察這個人的道德操守,只要行為端正且有公德心,縱使這個人教育程度不高,也可稱得上是有品格的人。相反的,即使社會地位崇高或有錢有勢,但是為人自私自利,絕對不可能是有品格的人,故「品格」的定義和標準,不是一個人的教育程度、社會地位、財富多寡等,而是外在的正直表現與內心的道德良知。

品德就是ㄧ個人的品行與道德,我們在學校追求學問除了可得到豐富的知識外,更要培養高尚的道德與情操。因為有完美的品德才會受到大家的喜愛及尊重;相反的,如果品德不好,就有可能誤入歧途,變成社會上的害群之馬。古今中外的偉人之所以能得到後人的崇拜和景仰,往往就是他們具備有高貴的品德與操守。在傳統的儒家思想中,教子之道貴之以德,提出了要先成「人」,才能成「才」的見解,因此以「德」為成人之本,以「智」為成才之源,變成了千古不變的法則,而中國幾千年來的教育都相當重視道德、倫理的培養,並講求德育及智育的均衡。

孫子兵法的始計篇中載有:「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孫子認為在考慮戰爭問題時必須以國力評估為起點,而決定國家權力強弱的基本因素即「主孰有道,將孰有能」,於是,「智、信、仁、勇、嚴」成為「軍人武德」的起始,當時在孫子那年代,科技尚不發達,且戰略環境是較為單純的,與現今日進千里科技發達及複雜多變的戰略環境相較,有相當大之差距。

國軍將孫子時代用來評估選「將」之標準,重新賦予新的闡釋,以古代選「將」的標準用來要求國軍全體官兵,以建立國軍優良之傳統與精神,故軍事教育培養的領導者(指揮官),首重「品格」,它是讓一個軍人明白做人的道理,了解到如何和自己相處,如何和別人相處,怎樣和環境相處,並明白做事的基礎,須以何方式進行,才容易達到目標,這也是近期國軍大力推倡官兵研讀「品格的力量」乙書的目的,期許官兵皆能以品格之修養自我砥礪。

從「軍人武德」智、信、仁、勇、嚴當中各個字意再來探討與「品格」之相關;在國軍教戰總則第二條:「軍人武德」述及:「智、信、仁、勇、嚴」為我軍人傳統之武德。凡我官兵,均當洞察是非,明辨義利,以見其智;誠實無欺,忠貞不移,以昭其信;衛國保民、捨身取義,以盡其仁;負責知恥,崇尚氣節,以全其勇;公正無私,信賞必罰,以伸其嚴;全體官兵更應親愛精誠,明禮義、知廉恥,發揚民族精神,以創造神聖之革命武力。」從中充分展現出軍人的忠誠氣節、旺盛戰志和嚴整紀律,這也就是國軍自建軍以來,所喚發出的優良傳統和精神,具有永恆不變的價值。

而「品格」除了先前所提須有行為端正且有公德心之基本條件外,尊重、誠實、公平、堅毅、勇氣、責任、主動、樂觀、仁慈等九項亦為「品格」必備的特徵,一個成功的領導者若能以此要求處事做人,便能在領導他人之過程中發揮引導及學習的影響。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意思就是說:君子心中所想的都是有品德的事,小人所想的則是自身的利益。所以我們要從小要將良好的品德變成生活習慣,將誠實、感恩、關懷、禮節等美德融入日常生活中,並從本身開始做起,共同建立一個富而好禮、安和樂利的社會。如運用於軍隊,長官和部屬之間,便能榮辱與共,契合成良好的團隊,必能完成各項任務,達成保國衛民的使命,這也就是現代軍人須注重「品格」的重要。

上傳時間:2010-05-14 22:40
免責聲明:本文來自 吳秉謙 ,不代表天眼日報全球網路新聞網站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