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空間自己主宰
斗六行啟記念館活化與再利用第二次意見交流會
為活化斗六行啟記念館,縣府特委由負責再利用細部設計單位於3月6日(六)下午3點,在行啟記念館內辦理居民說明會活動,希望透過縣民的共同參與,一起討論雲林縣重要文化資產的未來。
位在斗六市籽公園內的『斗六行啟記念館』,為一棟具有八十四年歷史的紅色磚造建築,創建於日治時期大正十五年(1926)以紀念大正十二年(1923)裕仁皇太子(後來的昭和天皇)至台灣視察之事蹟。該建築最早的用途為供居民聚會之公會堂建築;光復後(1945)則曾經做為雲林縣政府、監理所、國有財產局…等各公部門之辦公廳,也曾經借作為軍公教福利中心長達二十二年,此亦在地居民對行啟記念館最深刻的印象。
斗六市第一座歷史保存再利用建築
『斗六行啟記念館』在民國八十八年的九二一大地震受到損壞後閒置至今,民國九十年經雲林縣古蹟歷史建築審議委員會審定為歷史建築,且在九十五年完成修繕。同年,雲林縣政府以行啟記念館為核心,將週遭環境規劃為『籽公園』並已陸續執行之。目前縣府正積極籌劃該建築之再利用相關事宜,希望讓這棟原屬於『公會堂』性質的建物歸還於居民使用。
由於行啟記念館為斗六市轄區內第一座歷史保存再利用之建築,且籽公園為斗六市區中心的公共開放空間,雲林縣政府期望能夠廣納居民之意見,由人民主宰自己的生活空間,特委由設計單位進行居民交流及討論會議。
以『雲林印象館』作主題鼓勵全民紀錄雲林點滴
透過雲林縣政府與設計單位的溝通與討論,及去年十一月底的第一場居民交流會,將行啟記念館定位為『雲林印象館』,以數位播放方式展覽民眾投稿的個人或群體影像紀錄,並不定期舉辦主題影展,藉此鼓勵全民共同紀錄雲林人、雲林風情等點點滴滴的生活。而館舍尚附設雲林文化創意小店,及與後方附屬建築所圍塑的咖啡藝文廣場、親子草坪等,為籽公園注入具人文氣息及生氣的駐點。
設計單位在星期六的意見交流會上,安排了紀錄短片欣賞、雲林老照片數位展,以及在地音樂家-鍾義友先生的手風琴演奏,讓民眾可以提前享受在行啟記念館內悠閒的藝文時光;且以現地導覽方式向參與者說明細部設計內容,打開民眾的想像力外,讓居民能夠更加親近該空間。此外也邀請了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系黃世輝老師(98年度雲林縣社區總體營造中心計畫主持人),及建築與室內設計系劉銓芝老師(前文化局長、斗六行啟記念館再利用設計專案顧問)兩位對於雲林在地生活及文化深耕許久之『雲林新住民』擔任與談人。
在地文化氣息增添城鎮的內涵與豐富度
近兩年來,虎尾鎮轄區內的布袋戲館(前虎尾郡役所)、雲林故事館(前虎尾郡守官邸)為虎尾鎮帶來觀光人潮外,更讓居民享有具文化內涵的舒適空間。雲林縣政府期望透過行啟記念館的再利用計劃,為縣內增添更多具文化氣息的城鎮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