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灶神,是過年行事的開始。祀灶神的俗行,乃是古代五祀之一,「論語」也有「寧媚於灶」的話。古今南北各地無大異同,如宋、范成大的:「世言臘月二十四,灶君上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盃盤豐典祀。」所詠就和現在的情形彷彿。
民間,送灶神,或在二十三,或在二十四,是日必供牲醴。有的人家,認為灶神是不喫葷腥的,就供蔬菜,禮拜一番,然後焚甲馬,恭送上天。送灶的祭品中,必有一碗甜圓仔,也即是湯圓,用一二粒黏在灶君畫像的口角,好使其甜在嘴裹,記在心裹,而「好話傳上天,壞話丟一邊」。因為據說灶君此去是有奏天庭的。
送灶神時,也要送平時家中奉祀的神,一樣焚甲馬並禮拜。「送神早,接神遲。」據說越早越好。
送神以後,乃可「清撣」,也就是大掃除。惟有喪子的,是年不送神,亦不清撣。
接著,便是做年糕年粿,殺雞殺鴨,乃是殺豬,而準備過年。賣春聯的,也在街頭陳列出來。除了讀書人家,春聯是自撰自寫,或上代傳下來的舊句之外。一般人家,多是買現成的。春聯的形式,都以紅紙用黑墨或泥金書寫,聯語的字數不一定。近來政府各首長,都請書法家揮毫或印製分送,內容多寓鼓舞之意。除春聯之外,尚有「斗方」、「春條」,內容則從「福」、「壽」、「春」等一個字到「黃金萬兩」、「招財進寶」、「五穀豐登」等四個字不一定,人家買回去因地制宜張貼著。
除夕,即陰曆十二月的最後一天,月小謂之「廿九暝」,月大謂之「三十暝」。是日下午,在家堂祀神祭祖,謂之「辭年」,辭年除豬、雞、魚等三牲五牡及年粒羊粿外,必有柑塔、春飯、壓桌錢、長年蔗。柑塔係用柑橘堆疊成塔。春飯係用米飯上剪紙成「春」字或插特製之春花。壓桌錢從則係用捧香串銅錢一百二十文,頂端貫上一粒仁棗,現在改用整疊新鈔票了。長年蔗則系帶葉甘蔗,這些名堂,都寓吉祥之意,不是期望發財,就是期望有餘。祭祖之後,還好拜門口祭好兄弟,祭大門,祭床,祭井,上述黏冬節圓的對象。大抵都要祭上一祭。
辭年之後,合家聚餐,謂之「圍爐」,這是一個團圓之夜,家人遠客他處的,必須趕回來。圍爐,在聚餐的桌子底下,放一火爐。
圍爐桌上的菜餚,應是一年終最豐盛的,而且都寓吉祥之意,如韭取意長久,魚圓肉圓取意「團圓」,全雞取意「一家安全」、菜頭即蘿蔔取意「彩頭」,蚶取意發胖亦即發福,油炸食物取興旺等。圍爐時要慢慢吃,並要遍吃,各種菜餚,不愛吃的也得要下筷嚐一嚐,平日不喝酒的婦女孩子們,這時也得喝上一二口。
圍爐之後,長輩則分「壓歲錢」。接著跳火盆,在盆裹燃些稻草、甘蔗尾之類,然後全家男性,由老至小,一個一個地跳過去,口中唸:「跳大盆,飼豬大如船,過,大氣,百般都不畏。」「跳得過,富不退。」「跳火城,相輸爭到嬴,跳火群,亂糝都準」(意即「歪打正著」)。跳畢,火息用衣裾兜了餘燼送入灶肚,又唸:「公擔金、婆擔銀,擔得無塊下,下得阮灶腳下。」接著是「守歲」,闔家圍坐談笑,吃吃花生糖果,至天明按著曆書上的吉時焚香放鞭炮開門,新的一年與新的福祉乃算迎接了進來。高堂父母健在的人,守歲是非常重視的,因為據說這樣可增父母福壽,所以除夕之夜,又稱「長壽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