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6日指出,雪霸處針對台灣櫻花鉤吻鮭棲息之七家灣溪生態系持續進行研究,並委請屏東科技大學孫元勳教授團隊進行溪流鳥類的監測,去年成功繫放的黃魚鴞雌鳥後,在日以繼夜的長期追蹤下,今年首次追蹤發現她的繁殖巢洞,並記錄到珍貴的育雛鏡頭,此些珍貴的畫面將是鳥類生態研究的一大進程,更說明七家灣溪生態系的保育成效。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雪霸國家公園武陵遊憩區的七家灣溪流域是瀕危珍稀物種─台灣櫻花鉤吻鮭的現存棲地,為保育台灣櫻花鉤吻鮭的生存,維護並擴大其棲息環境,雪霸處持續以整體生態系的觀點,針對七家灣溪溪流生態系進行整合研究,自92年起便持續委請屏科大孫元勳教授,針對台灣櫻花鉤吻鮭的天敵進行調查,並進行溪流鳥類的監測工作。
於98年度計畫中,成功繫放並以無線電持續追蹤一隻黃魚鴞雌鳥,發現她的活動範圍包括七家灣溪中下游、大甲溪上游及有勝溪,範圍最長達9.6km,而在今年的持續追蹤下,4月初記錄到該隻雌鳥成功繁殖,此為台灣首次在野外記錄到黃魚鴞繁殖的珍貴畫面,巢中繁殖有兩隻雛鳥,預計雛鳥將於五月離巢,研究人員已在巢內架設紅外線錄影持續監測中。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指出,黃魚鴞為台灣體型最大的貓頭鷹,體長約61公分,更是唯一親水性的貓頭鷹,主要分布在全島各地中低海拔的山地近水域處,由於生態資料的缺乏,加上過度狩獵及原始棲地被破壞等問題,被農委會列為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鳥類。
黃魚鴞的食性主要以水棲及半水棲的動物為主,除了溪流的魚類外,還包括溪蟹、蛙類、蛇、鼠及蜥蜴等,在不同的環境中,所攝食的食物種類及比例也有所差異,在武陵七家灣溪所拾獲的黃魚鴞食繭中,即發現有鮭魚頭,證實他們會以台灣櫻花鉤吻鮭為食。
由於黃魚鴞是溪流生態系食物鏈的最上層的消費者,可代表溪流生態系的結構是否健全,近年持續記錄到有1-2對黃魚鴞在七家灣溪活動,而本年度更成功發現他們的繁殖巢洞,說明著七家灣溪溪流生態系的完整,更顯出雪霸處多年在保育研究、農地回收及棲地復育等工作推展的努力,針對此一珍貴的黃魚鴞繁殖畫面,雪霸處及屏科大孫元勳教授之研究團隊亦將持續進行監測,並將最新消息與國人分享。
圖上:黃魚鴞為台灣體型最大的貓頭鷹,體長約61公分,更是唯一親水性的貓頭鷹,主要分布在全島各地中低海拔的山地近水域處。
圖下:黃魚鴞繁殖的珍貴畫面,巢中繁殖有兩隻雛鳥。(圖:雪霸國家公園提供。記者/黃義雄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