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入

加入最愛
「明延平王鄭成功」開台349週年中樞祭典暨鄭成功文化節「薪火相船,航向未來」特展
2010
04/29
21:11
邱 櫻
台南市
報導
分享
瀏覽 (354) | | | |
2010-04-29 21:11
邱 櫻 台南市 報導

 

 

「明延平王鄭成功」開台349週年中樞祭典暨鄭成功文化節「薪火相船,航向未來」特展中華民國各界紀念「明延平王鄭成功」開台349週年中樞祭典暨鄭成功文化節「薪火相船,航向未來」特展,29日上午在延平郡王祠舉行,中樞祭典由內政部長江宜樺主祭、陪祭者由市長許添財、全國各鄭氏宗親、市議員蔡淑惠、洪玉鳳、日本國長崎縣平戶市市長黑田成彥、金門縣主任秘書盧志輝、廈門思明區區長張燦民、泉州南安市書記陳覺曉等數百人參與祭典,場面莊嚴隆重。

鄭成功與台灣的歷史淵源可追溯至1661年4月登陸台南鹿耳門,設置了郡縣行政區域,漢人開墾台灣便肇始於此。雖然鄭成功在台灣只有短短的14個月即病歿,其子與孫三世統治台灣22年,開創了台灣歷史的新紀元。因此為了紀念鄭成功這位台灣歷史上的重要人物,每年都會舉辦隆重的祭典,並由內政部部長代表中樞主祭,以示紀念鄭成功的開臺事蹟。歷年祭典更有遠從日本組團而來的鄭氏宗親會成員,為使遠來的外賓感受到鄭氏對台灣歷史上的重要性,亦喚醒全國民眾對鄭成功的緬思。

中樞祭典隨後進行2010年鄭成功文化節「薪火相船,航向未來」特展開幕,本展覽日期為民國九十九年四月二十九至民國一百年三月三十一日,地點於延平郡王祠內鄭成功文物館一樓展覽廳。

許市長表示,鄭成功為開台聖王,其開台的意義在發揚文化精神,將開拓的精神、國際的精神及和平的精神發揚光大。他並指出鄭成功最大的貢獻在於將漢文化移入台灣,將台灣帶入多元世界文化,並成為主流文化力量,在9個月的海戰中,將荷蘭政權趕出台灣,並簽訂和平條約,這是史上第一次,同時這也是國際、和平的精神,雖然鄭成功主張反清復明,實際上卻是將台灣帶上國際舞台並發揚和平精神。

為發揚國姓爺鄭成功開台精神,推廣海洋文化,前教育部長吳京於94年間向行政院文建會提出「17世紀台灣船」復原計畫並獲得支持,同年12月許市長做成重大建設決議,責成文化觀光處積極辦理,在今年5月1日將舉行下水典禮,另外在日本平戶市松浦史料博物館中更展示台灣船的史料,目前台灣船的重建不論船隻形制、尺寸、彩繪、設備等等都依圖重現,並委請「國家地理頻道」全程記錄,讓世界看見台灣船在國際存在的歷史,明年在鄭成功文化節將首航日本平戶,將是重大歷史里程碑。

內政部長江宜樺表示,府城為有悠久歷史、人文傳統及文化傳承的地方,更是充滿溫馨及熱情的好地方,尤其在許市長的大力建設下,府城兼具傳統與現代。

江部長更指出,台灣如果沒有鄭成功的開拓就沒有漢人在台灣的開發史,這對後代帶來深厚影響,今年「薪火相船,航向未來」特展將展出台灣船的整個規劃過程,在台灣船規劃設計打造過程的5年中,從找工匠以古法打造荷蘭稱之為「戎克船」,而台灣稱之為的「台灣船」,兼具動力、通訊、消防等各種可以航行的設備,在5月下水後,預計明年展開偉大航海之旅,所到之處更將安排日本、金門、泉州、澎湖等多地,勢必成為國際盛事,這將是臺南的光榮。

臺灣在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成為東亞至東南亞一帶重要的轉口貿易樞紐,隨後鄭成功為擴充軍需、將臺灣作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致力發展海上霸業,臺灣也正式邁入另一開拓階段。現正積極為5月1日下水做最後準備的「臺灣船」,為全長30公尺的木造帆船,乃根據日本松浦史料館藏「臺灣船圖」而建,於98年2月15日上午9時舉辦安放龍骨大典,透過文化建設委員會與臺南市政府文化觀光處雙方積極合作,並在建造過程中邀請多位專家學者組成推動小組,仔細考證、相互溝通,討論如何以「現代」的標準來完成復古船,藉由產官學界的合作,力使本計畫在歷史與現代的對話中臻於完美,融合古人之智慧、精神於其中,配合周遭安平港歷史風貌園區,予以完整的歷史風貌。許添財市長期許臺灣船能重現安平海疆,並於未來航行鄭成功足跡所到之處,發揚鄭成功向海洋開拓之創意與智慧。

此次展覽主要以「十七世紀臺灣船復原重現計畫」為發想,透過「臺灣船」圖像的來源,闡述其歷史脈絡,並透過解構現代復原船隻,說明古船所具備的基本結構與功能。本展覽最精彩之處,在於呈現過去造船的技術與工法,包括古代使用蚵灰粉,用以確保木質船舶的防水性的「捻縫」技術,以及建造古船時,依據各部位所需使用的不同木材種類,逐步帶領民眾了解到,重現年代久遠之物必須投入多方領域的努力,才能保留住先人的智慧與現代人追尋過去的過程,並從中認識臺灣船之於鄭成功及臺灣文化的重要性。

保存文化資產除了是追念先人的智慧,同時也展望未來,為今日人們追尋的過程留下紀錄,作為日後的歷史。臺灣船過去承載著鄭氏開台時期的光榮,今日我們則延伸其政治、經濟貿易等議題的可能性,邀請民眾一同思考,作為重現城市的榮光的重要歷史紀錄。

上傳時間:2010-04-29 21:11
免責聲明:本文來自 邱 櫻 ,不代表天眼日報全球網路新聞網站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