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手持紙製替身踏符布過關「七星平安橋」(記者田進山攝)
台灣民俗「過七星橋」祈求平安消災解厄
台灣流傳己久的民間信仰,每年在農曆新年期間,都會往廟宇拜拜祈求未來一年間,求財、求婚姻、事業順利等,以及平安消災解厄;因此,在新年期間各廟宇香火鼎盛,而廟方也會在這段期間設置「七星平安橋」,讓信徒踏過後能消災解厄,並也為廟方帶來一筆不少的油香錢。
七星橋亦云「七星燈」或「平安橋,」全稱應為「七星平安橋解運消災大法會」,是一種不夾雜其他宗教功能,純粹為消災解厄而設計的祭儀,普遍存在於民間各式廟會中。
所謂「七星」,指的是「北斗七星」,即:一、天樞/陽明貪狼太星君,又稱天英星君(鄂順);二、天璇/陰精巨門元星君,又稱天任星君(郭宸);三、天璣/真人祿存真星君,又稱天柱星(董忠);四、天權/玄冥文曲紐星君,又稱天心星君(比干);五、玉衡/丹元廉貞綱星君,又稱天禽星君(黃天祥);六、開陽/北極武曲紀星君,又稱天輔星君(竇榮);七、搖光/天關破君關星君,又稱天蓬星君(蘇全忠)。
一至四為斗魁,五至七為斗杓,此一「北斗七星」的概念,係由「五斗星君」而來,這種星君思想,大致源於「星神就是文官武將文神魂」的觀念,受古典小說的影響頗大,如這些星君的成員,即皆依據「封神榜」而來。
七星橋的搭設,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是一座木橋或拱橋,但定稱為「過關度限七星平安橋」的海埔池王府七星橋,則較特異,除了祀神眾多外,七星橋之前尚增列四關,依前進路線為:
一、神案/鎮壇神明有六,書於紅紙平分貼於兩座手轎上,一轎三神,右為:南斗星君、太山元帥、廿八宿星君;左為:北斗星君、五斗星君、六十甲子星君。
二、水雷關/青布橋,代表東方,免水禍、雷劈。
三、災厄關/紅布橋,代表南方,免一切災厄。
四、風火關/白布橋,代表西方,免風災、火厄。
五、脫離關/黑布橋,代表北方,表示已脫離苦難。
六、七星平安橋/黃布橋,代表中央,象徵已得平安。
橋布鋪設於橋上皆用筆畫有符號。
海埔池王府的七星橋,在民國七十六年的過年期間首度搭設,以後則沿例,每年的大年初一「開於營業」:所謂「營業」,事實上是免費,善信只要花小錢買金紙燒給星神,即可過關過橋,由水雷關、災厄關、風火關而脫離關,然後過平安橋,最後接受「紅頭仔」的解運。
在七星橋林立的台灣廟會裡,造形獨特,佈置奇異的海埔池王府七星橋,應是較有創造性的一個,而它幾近免費的服務,似乎也可以給為日益功利化的寺廟,作為一個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