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立美術館於2009年12月5日起至2010年3月28日止與國際知名的美國布爾基金會攜手合作,擘劃展覽《手的表情:美國布爾基金會世紀經典收藏展》。此展以「手」為主題,作品涵括117件攝影及31件雕塑,共有136位藝術家如羅丹(AugusteRodin)、畢卡索(PabloPicasso)、安迪?沃荷(AndyWarhol)、波特羅(FernandoBotero)等名家及新銳藝術家如徐道濩(SuhDo-ho)、南?戈爾丁(NanGoldin)、詩琳?娜夏特(ShirinNeshat)。
1930出生於底特律富豪家庭的亨利布爾(HenryBuhl),創立美國布爾基金會。布爾及其手的收藏緣起於1993年他蒐購第一張收藏品-斯蒂戈雷茲(AlfredStieglitz)在1920年所拍攝的作品〈手和頂針〉,影中人是美國知名畫家歐姬芙(GiorgiaO’Keefe)纖纖玉手。自此而往十餘年間,布爾便以蒐藏以手為主題的攝影、雕塑作品為職志,經年累月下來成果斐然可觀,影像典藏數以千計,而雕塑則亦已逾百件。
此展作品的創作年代,上溯19世紀而下至21世紀當代,因此橫跨三世紀的經典作品,可謂完整架構出了一部攝影美學發展史。觀者更能從作品中,閱讀到每個手的姿態及個人特質-如社會地位、個性、職業等,皆流露出喜、怒、哀、樂不同調韻的生命篇章。這次為推廣亞洲巡迴展從韓國轉到台灣,是第二站,居中引介是客座策展人威魏摩兒女士,紐約雀兒喜美術館策展主任,為南台灣觀眾帶來文化交流的獨特饗宴。
本展中有特別令人注目作品如下:
詩琳?娜夏特(ShirinNeshat)攝影作品中的手,佈滿了波斯文且持著一把槍,有如正在祈禱一般,訴說著伊朗婦女以她們的雙手參與社會及政治活動。儘管隱身在面紗後面,這些婦女仍透過祈禱和教育等和平主義活動,為保家衛國奉獻心力。娜夏特合手祈禱的姿勢,不禁讓人想起亞爾伯雷特?杜勒(AlbrechtDuerer)的〈祈禱之手〉(PrayingHands)。亞爾伯雷特的作品有著更為發人深省的隱喻。亞爾伯雷特的哥哥亞伯特(Albert)也具有藝術家的天分和抱負,他為了供應亞爾伯雷特接受藝術教育而到礦場工作。幾年之後,亞爾伯雷特迅速成名,並想要回過頭來由他負擔哥哥藝術教育的費用。然而,礦場的工作已導致哥哥的雙手殘廢,他已經無法再運用雙手創作而成為藝術家。亞爾伯雷特?杜勒的〈祈禱之手〉中,雙手合掌、潰瘍手指朝天的意象,見證著他哥哥的犧牲和對神的虔誠。
未聚焦於手,卻能透露心情和意義的攝影作品,經常更能觸及雙手的表現力量。戴安?亞博斯(DianeArbus)的作品〈手持玩具手榴彈的小孩,紐約中央公園〉(ChildwithaToyGrenade,CentralPark)便充分展現此一特質。有時候,我們則看不到真實的手。吉爾思?佩雷斯(GillesPerez)的〈法國醫院,塞拉耶弗〉(FrenchHospital,Sarajevo)(1993)便表現看不到手的悲劇。在照片中,我們看到一位年輕人的身軀,他的雙手都因為戰爭而被截肢了。布爾收藏中的中國藝術家張洹(ZhangHuan)的〈佛指〉雕塑,此作品乃創作出「大於人身尺寸」的雕塑作品,好像屬於巨人所有,希望喚起一種「巨大」感,並留下龐大的痕跡。美國女雕塑家蘿娜?龐迪克(RonaPondick)的雕塑作品〈杜鵑花〉(Azalea)(2005/6)捕捉到亞洲文化與靈性的連結。在她以不銹鋼做成的盆栽上,許多細枝的末端,開出好像一隻隻小手的花朵。這件精緻作品的超現實隱喻,使自然具有人性的層面,特別是深植於亞洲的感性與文化中的「人造」自然。暖冬週末溯風徐徐吹來,《手的表情》展於12月5日下午2:30分在高美館2樓:203展覽室開幕,歡迎大家呼朋喚友齊聚ㄧ堂,輕鬆觀賞「手」可將人性光譜全盤展現的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