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入

加入最愛
全台第一條為螃蟹打造安全回家的路 綠島蟹類生態廊道已見使用成效
2009
10/31
17:07
顧宇宏
台東縣
報導
分享
瀏覽 (280) | | | |
2009-10-31 17:07
顧宇宏 台東縣 報導

 

全台第一條為螃蟹打造安全回家的路綠島蟹類生態廊道已見使用成效

台東縣政府城鄉發展處所推行之綠島蟹類生態廊道建置,於今年完成兩處廊道設置改善工作之後,監測人員發現有大量寄居蟹類與陸蟹使用廊道,且過往夏季蟹類於馬路上遭輾斃之情形已大幅改善。本年度在燈塔生態廊道更多次發現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椰子蟹(俗稱八卦蟹)有使用廊道來往海邊與居住區域之紀錄,顯示台東縣政府所建置之蟹類生態廊道已發揮良好功效。

「真正優秀的工程建設,不只人可以使用得很開心,其他動物也應該要能用得很放心」台東縣政府城鄉發展處綜合建設科表示,夏季大量遊客湧入綠島除帶來可觀之觀光收益外,其造成之生態衝擊影響亦應予以重視。其中夏季夜晚陸蟹降海產卵,往往有大量個體遭夜間騎乘機車之遊客輾斃。據研究報告顯示,6月至7月夏季蟹類活動高峰期時,單日晚間可拾獲上百隻遭被輾斃的蟹類個體,其中更包含保育類椰子蟹被輾斃之紀錄。為解決此一嚴重生態課題,並於行動中具體展現保育與教育概念,即先後辦理「綠島生態資源永續發展計畫-蟹類生態廊道建置及監測」與「綠島蟹類生態廊道建置及監測計畫」。

「這是全台灣第一條為螃蟹打造的安全回家之路」。在前期計畫中,即聘請中央研究院團隊針對綠島道路上遭輾斃之動物進行詳細調查,確認溫泉、柴口、龜灣與公館等區域為蟹類遭輾斃之集中分布熱點區域,且其數量與遊客量、交通流量息息相關。為能找出有效解決方式,即參考日本相關案例經驗,於燈塔區域建置內首座試驗性生態廊道並進行監測,以瞭解廊道建置是否為解決蟹類遭車輛輾斃之有效解決方案。

「保育行動終需回應在地社群的需求,方為永續雙贏之計」。經過試驗與經驗累積之後,今年度「綠島蟹類生態廊道建置及監測計畫」之中,則依據去年試驗性廊道建置經驗,進行改善工作以強化效能發揮。另外更於公館蟹類遭輾斃之熱點區域新建一處蟹類廊道。在廊道設置區域的選擇上,加入夜間導覽動線的考量,使導遊能帶領遊客解說,瞭解國內首座蟹類廊道的保育功能;在設計上,則以25公分高的傾斜式導引路緣石設計,阻隔大部分蟹類使其無法爬行至道路上,並導引至建置的矩形溝廊道而穿越道路或利用排水溝降海產卵,使其能平平安安的出門,快快樂樂的回家。

「生態廊道真正的功能驗收人員之一,是綠島的螃蟹」在今年4月底,廊道改善與設置工作完成之後,監測人員即開始針對動物使用情形,與蟹類遭輾斃改善情形進行監測與評估。至5月初之後,綠島在地常見的短掌陸寄居蟹(苦螺殼)、凹足陸寄居蟹(黑餌)、灰白陸寄居蟹(白餌)、紫地蟹、毛足圓軸蟹等即經常有會使用廊道,監測人員記錄到上百筆蟹類利用廊道之紀錄。在記錄動物通過足跡的痕跡監測板上,每逢大潮期間或久旱後下雨之夜間,其蟹類痕跡數量往往多不勝數。令人欣喜的是,在燈塔區域的涵洞,多次記錄到保育類椰子蟹通過利用之痕跡,已達十數筆以上,且多為不同個體。此結果除了顯示該區域尚有椰子蟹族群分布之外,更顯示蟹類廊道的確發揮成效,提供了安全穿越道路的通道。

除了蟹類之外,其他如黑眶蟾蜍、斯文豪氏攀蜥、赤背松柏根等蛇類或錢鼠等小型哺乳類亦會使用廊道穿越道路;其中珍貴稀有保育類白鼻心,亦具有穩定使用廊道之紀錄。在道路致死的效益評估上,過往曾為蟹類輾斃熱點的公館國小至綠洲山莊路段,其蟹類輾斃數量也低於周圍並未設置廊道之路段,顯示蟹類廊道設置的確具有降低蟹類輾斃數量之功能。為使綠島居民能充分瞭解蟹類廊道之功能與建置理念,亦辦理多場夜間生態導覽解說與解說教育訓練活動,並將廊道建置過程拍攝成為紀錄片供日後教育宣導之用。此外蟹類廊道設置的成功,也吸引了大愛電視台「發現」節目,特地於今年度8月份前來綠島進行專題採訪,拍攝蟹類生態與利用廊道情形,並訪談相關人員,將此重要而豐碩的成果與國人分享。

城鄉發展處表示,在綠島蟹類生態課題上,截至目前為止已經取得良好的初步成效。然而這樣的生態保育工作,僅為保育工作起始的第一步。未來在許多層面,都需要相關單位如道路主管機關、保育類動物椰子蟹的管理單位、以及觀光旅遊單位的共同投入與努力,並強化在地居民宣導教育,促成共識凝聚,才能有效的保育綠島珍貴而極具特色的海島生態系資源,並發展永續利用與經營管理模式,真正達到保育課題與發展課題之雙贏。

上傳時間:2009-10-31 17:07
免責聲明:本文來自 顧宇宏 ,不代表天眼日報全球網路新聞網站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