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入

加入最愛
女學生下田去 營造一新社區成為臺灣白魚的故鄉
2014
10/11
10:18
王詩嬌
台北市
報導
分享
瀏覽 (2606) | | | |
2014-10-11 10:18
王詩嬌 台北市 報導

青年團隊親自打造生態復育池.

 

監測照

 

當週遭的同學們大多沉浸於偶像連續劇或科技產品之時,五位來自暨南國際大學休閒學與觀光管理學系的年輕女生為了在筊白筍田中復育白魚計畫,正努力建造白魚生態復育池。她們組成「1992.6 青年創意團隊」,以「白魚哪裡走,茭個朋友吧!」申請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獲得補助,在南投縣埔里鎮一新社區執行計畫,同時也推廣無毒農業,致力於維護原始的自然環境。

臺灣白魚原本分布於中部的大甲溪、烏溪、與濁水溪流域一帶,但是隨著河川污染與水泥化,現在絕大部分地區的白魚已逐漸消失。農委會於2009年將其公告為稀有保育類動物,據推估全國僅剩一千多尾,數量比國寶櫻花鉤吻鮭還少,足見臺灣白魚的珍貴性。青年團隊成員陳思穎表示,在一次學校生態參訪課程中接觸到一新社區的茭白筍體驗園區,除了窺探農村生活的面貌外,更了解復育臺灣白魚維續的急迫性,因此五個年輕女生便開始義無反顧的投入於復育計畫中。

青年團隊從建造生態保育池做為計畫的開端,目標以復育白魚為首,推廣無毒茭白筍田為輔。首先用溪流旁的石頭砌造、堆放生態池,種植原生植物、引進水源頭純淨水,打造成原始的樣貌,透過營造自然環境吸引蝴蝶蛙類等生物進駐,盼能透過無污染的水域使臺灣白魚得以繁衍。除了建造白魚生態復育池,青年團隊也和臺灣茭白筍推廣協會合作,使園區成為兼具農事體驗及生態復育的教育園區,她們舉辦了「自然田園體驗遊」,讓參與民眾了解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對環境生態的重視,以及對大自然萬物的保護與維護,拉近人與自然間的聯繫。

團隊青年李庭昀認為,在執行計畫的過程中,她們親自耕作農事活動、建造白魚生態池、監測復育的進度及情況,了解到原始自然環境的重要性,也和土地有更深的情感連結。白魚復育計畫還在進行中,雖無毒筊白筍田因福壽螺入侵及農作手工採收成本高等因素而難以推廣,但她們還是會持續努力,希望能進一步影響社區其他居民及大學學弟妹們對白魚復育及無毒農業的重視,讓臺灣白魚能夠繼續於筊白筍田中生長繁殖,共同創造雙贏的局面。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推動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目的在鼓勵青年朋友深入臺灣各個角落,發想創意、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實踐符合地方需要的計畫。今(103)年補助了37個各具特色的行動計畫,也期待藉由青年對社區的投入,深化社區文化傳承及永續發展,欲知計畫相關內容,請至青年署官網查詢(www.yda.gov.tw/公共參與/社會參與/社區參與行動計畫/簡介)。

上傳時間:2014-10-11 10:18
免責聲明:本文來自 王詩嬌 ,不代表天眼日報全球網路新聞網站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