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入

加入最愛
台灣歌仔戲新編台灣歷史劇~《郭懷一》
2013
12/25
10:02
范國強
雲林縣
報導
分享
瀏覽 (134) | | | |
2013-12-25 10:02
范國強 雲林縣 報導

台灣歌仔戲新編台灣歷史劇~《郭懷一》

演出時間:2013年12月28日(星期六)晚上19:00—22:00

地 點:文化處音樂廳

台灣歌仔戲第一次以「荷據時代」的台灣史做為戲劇題材,12月28日晚上7時將於雲林縣政府文化處音樂廳精采演出。

歌仔戲《郭懷一》取材自1652年在台灣發生的「郭懷一事件」,是歌仔戲首次嘗試將荷據時代的台灣史編入戲劇。1624年荷蘭憑仗著船堅炮利佔領台灣,福爾摩莎第一次淪為外國殖民地;在經濟掠奪之下,台灣許多資源遭到毀滅性的破壞。1950年以後大批偷渡客來台,荷蘭人強力搜捕激起民怨,爆發了「郭懷一事件」,台灣人以鐮刀弓箭對抗長槍大砲,死傷慘重。

「郭懷一事件」雖然失敗、卻動搖了荷蘭人的統治地位,贏來了十年後鄭成功登陸台灣的歷史轉捩點。當西方人想要以文明的優越感來統治「蠻夷之邦」,造成原住民與漢人互相殘殺、逼使原住民走入更深的山中…究竟誰是比較文明的一方?本劇嘗試掀開原住民與漢人在殖民者手中被毀滅的情感記憶,透過歌仔戲呈現一個新的歷史空間。

本劇建構了原住民、漢人及荷蘭人三條戲劇線索,在音樂、表演程式等方面挑戰歌仔戲的可能性。劇中的編劇、導演、作曲都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創作者,希望透過創作傳遞對於土地的感情,將這一段歷史重新帶到我們的記憶之中。這一齣戲的呈現集合了資深的台灣歌仔戲演員、年輕的導演、音樂編創、舞台燈光設計,他們共同發出屬於台灣的聲音,希望觀眾能仔細聆聽!

本次演出單位「台灣歌仔戲班劇團」與「台灣美門關懷服務協會」合作推出『貼心專案』,招募100名〈貼心天使〉,邀請清寒學生及弱勢家庭成員歡喜看戲,由於劇中有一個瘖啞少女的角色打手語,邀請對象也包含了聽障朋友,目前來自各鄉鎮已有數個關心弱勢團體的單位、超過兩百人申請貼心票卷,歡迎更多〈貼心天使〉一起加入關懷弱勢的行伍!

製作緣起—發出台灣的聲音

藝術總監 劉南芳

歌仔戲《郭懷一》取材自1652年在台灣發生的「郭懷一事件」,是歌仔戲首次嘗試將荷據時代的台灣史編入戲劇。1624年荷蘭憑仗著船堅炮利佔領台灣,福爾摩莎第一次淪為外國殖民地;在經濟掠奪之下,台灣許多資源遭到毀滅性的破壞。1950年以後大批偷渡客來台,荷蘭人強力搜捕激起民怨,爆發了「郭懷一事件」,台灣人以鐮刀弓箭對抗長槍大砲,死傷慘重。

「郭懷一事件」雖然失敗、卻動搖了荷蘭人的統治地位,贏來了十年後鄭成功登陸台灣的歷史轉捩點。當西方人想要以文明的優越感來統治「蠻夷之邦」,造成原住民與漢人互相殘殺、逼使原住民走入更深的山中…究竟誰是比較文明的一方?本劇嘗試掀開原住民與漢人在殖民者手中被毀滅的情感記憶,透過歌仔戲呈現一個新的歷史空間。

近年來戲劇界致力於發掘台灣本土題材,拉近戲劇與生活、土地的距離。除了民間習俗傳說之外,台灣史更是一個值得開拓及深耕的領域。本劇建構了原住民、漢人及荷蘭人三條戲劇線索,在音樂、表演程式等方面挑戰歌仔戲的可能性。劇中的編劇、導演、作曲都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創作者,希望透過創作傳遞對於土地的感情,將這一段歷史重新帶到我們的記憶之中。

《郭懷一》在2003年曾獲得高雄徵選劇本創作獎,2012年入選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歌仔戲製作及發表專案」,同年12月於大稻埕戲院首演。為了尋覓更好的演出空間、讓台灣各地的觀眾與我們一同記憶自己的歷史,2013年起展開巡演行程,並邀請台北藝術大學的畢業的年輕舞台工作團隊一起參與製作,於是我們來到了彰化、雲林。

這次舞台設計方妤在地上放了裁切的台灣地圖,象徵著被壓迫的殖民地,當古老的台灣地圖橫躺在舞台上,讓我們想起台灣!這一齣戲的呈現集合了資深的台灣歌仔戲演員;年輕的導演、音樂編創、舞台燈光設計…紛紛貢獻了他們的創意,我們想共同發出屬於台灣的聲音,希望您仔細聆聽!

【創作構想摘錄】

導演黃駿雄

台灣歌仔戲是如此的自由、又如此的有個人風格,這是一種絕妙的氣質,應該發揮這個劇種的優勢,避免胡亂添加色彩、或是刻意改變原本的質感。各劇種的表演方式本來就存在差異,京劇從動作美化而成為程式化,歌仔戲又從程式裡變化為生活氣息的表演。戲中,漢人的表演較為傳統,而原住民則較為生活化;漢人情感含蓄,原住民則是直接而強烈。當進入原住民的山林,透過鼓聲會有更自然的抒情表現。

在劇中不可忽視的是戲曲功法,以麻豆社和新港社的勇士而言,在跑圓場、走台步各方面都要有舞台上的精神氣勢,這些步伐都內含著傳統的功法,才能有狩獵的緊張和節奏感。但是進入感情戲的部分,身段上的「程式性」就不能用了,反而是話劇的平台造出了高下的層次感、增加了生活化的效果。

戲中有一抹極為新鮮的色彩,就是使用「手語」的瘖啞少女阿慕伊。阿慕伊透過了荷蘭牧師的教導能向族人表達自己,象徵荷蘭人所帶來的文明;在伊同和阿慕伊之間,是採用直接且生活化的表達,讓觀眾直接感受他們之間的感情,而不是透過「程式動作」,我認為這樣更能表現出原住民感情的真實性,也用不同的表演方式來區隔舞台上的族群和身份背景。

國立台灣戲曲專科學校京劇科畢業,現就讀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班,任教於台灣戲曲學院。2009年起至今,分別在「河洛歌子戲團」、「台灣歌仔戲班劇團」、「華藝戲劇團」…等劇團擔任演員、武戲指導、及導演等工作。

------------------------------------------------------------

作曲陳歆翰

在漢人的曲調編寫上,我使用傳統曲調做為變化的素材,融合南管音樂來編寫郭懷一和都清秀的重點唱段,並為身為藝旦的都清秀設定音樂動機,希望呈現漢人文化較為細膩的情感。平埔族在劇情中占有相當大的篇幅,唱段也相當多,諸如頌揚祖先、勇士狩獵、豐收舞曲、戀愛歌等,在劇情中都有一定程度的著墨,然而交代情節必須演唱歌詞,又礙於語言的限制,無法使用母語演唱,在我嘗試收集有關西拉雅族的音樂資料後,我捨棄套用曲調而選擇從中找出合適的音樂語彙來編寫新曲。

就像廖秋老師的聲音是非常有特色的,這一次透過原住民「莎搵」這個角色,新作曲調讓她的聲音發揮了另一種魅力,我們在表演中既聽得到傳統的韻味也聞到了生活化的氣息。荷蘭人部分我也掙扎許久才著手編寫新曲,再加上定音鼓的伴奏,第八場設計了全部用鼓聲的節奏來達到〈撲燈蛾〉的效果,這樣處理族群差異的問題是我希望採用的方法。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戲曲音樂學系、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畢,專攻笛簫演奏,主修戲曲音樂編創。大型音樂設計作品有:員林家商歌仔戲團《洛神》、《煙雨金陵》、《半線春風》、尚和歌仔戲劇團《晴空之島》、《慾望當鋪》、臺灣歌仔戲班《郭懷一》、臺灣春風歌劇團《周仁獻嫂》等。

------------------------------------------------------------

編劇 劉南芳

要如何凸顯「荷據時代」?我希望擺脫「日治時期移民抗爭血淚史」的陳腐陰影,走向「殖民地剝削」的主題,探討台灣這個島嶼第一次反抗被殖民時所付出的慘痛代價。在劇中加入「平埔族」與漢人間的情節,因為史上記載郭懷一與平埔族十分友好,特別是他居住在笨港的時期,與「貓武社」常有來往,彼此有兄弟情誼;因此在筆下創造出平埔勇士伊同、族長莎及阿慕伊等角色。「屠殺」對歷史而言,只是一段文字記載,但是透過伊同、阿慕伊的感情,透過莎搵、秀冬的〈哀歌〉…,這些「屠殺」情節變得真實而發人深省。

17世紀以郭懷一為首的起義隊伍決定鋌而走險,當時的漢人來自不同的故鄉、原住民區分著不同種族,他們因著這塊土地而彼此息息相關,有的原住民被迫服從荷蘭、有的原住民挺身抵抗,不同族群為著「生存的權力」做一種「以小搏大」的奮鬥,拿著鋤頭、鐮刀、弓箭…面對長槍大砲。這樣的情誼亦曾相識,這樣的勇敢值得我們代代傳頌。

東吳大學中文碩士、清華大學中博士畢業,現任教於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從事台灣歌仔戲研究、編劇及製作20餘年,經歷台灣歌仔戲自民間進入精緻劇場的過程。自1995年至今發表歌仔戲及當代戲曲研究論文20餘篇;改編及創作劇目30餘齣。

上傳時間:2013-12-25 10:02
免責聲明:本文來自 范國強 ,不代表天眼日報全球網路新聞網站的觀點和立場。